[本文在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中入选为教育部优秀征文,讲述了我校农学院退休教授雷慰慈同志一生服务农业、服务社会和教书育人的故事]
情耕绿水丰盈景,慈润金穗满华田
--记中国湿地农业研究的拓荒者雷慰慈
作者 伍卿娴(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学生)
在中国广袤的田野上,有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着湿地的每一寸土地,用毕生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生命的摇篮。他,就是被誉为“湿地农业拓荒者”的农业专家——雷慰慈。
田野创奇迹:农民土地深情对话
雷慰慈,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名字,却承载着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坚定承诺。从年轻时的满腔热血到耄耋之年的矢志不渝,雷老始终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湿地农业发展紧密相连。
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之后,雷老服从学校安排,跟随党的号召,来到了松滋。在这里,雷老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走进农民,亲近群众,在白天下地向农民学习,在夜晚伏案向书本讨教;他一边吸取农民们的智慧一边又将自己的所学源源不断地撒向田间地头,他用朴实的谚语将复杂的农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诀,让科技的光辉照亮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三年的沉淀,让雷老从一个白面书生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三年前的他,对农作物完全不熟悉,甚至分不清水稻和韭菜;而三年后的他,却能与农民携起手来,在20亩的试验田上创造了棉花产量增产132斤的奇迹。
教育播希望:传承智慧启迪未来
经过松滋三年的飞速成长,带着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知识传承的渴望,雷老从松滋走向了荆州农校的讲台。在农校的二十年里,雷老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火焰。他常说,年轻人要有抱负,要有“镇山虎的霸气,常青树的累积,孺子牛的底气”。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们力争上游,但同时也要沉得下心来深耕细作。他说,这不仅是农业的要求,也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他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业人才。时至今日,雷老已培育了四代人才,做了八百场报告,影响到的学生早已达到上万人。
科研勇报国:湿地情深结出硕果
雷老的科研之路,始终围绕着江汉平原的涝渍灾害问题。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雷老清晰的认识到,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其农业生产成果直接关系到湖北的民生发展。但由于江汉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水,水高田低,雨汛同期”,一到雨季,这“福袋子”只能变成涝渍灾害频发的“水袋子”。
想要把“水袋子”变成“米袋子”“钱袋子”,雷老意识到,单方向的水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因地制宜,构建起了立体农业,向一片空白的湿地农业进军。通过两年的潜心研究,雷老发表了《论湖北省“四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发展的整体战略》一文,该文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同。自此,被誉为“农业上的阿波罗工程”——“四湖开发”便吹响了号角。工程开始后,雷老蹲田头,下基层,访农户,上北京,组织协调来自中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百余名专家开展研究,从白天到黑夜,雷老从不停歇,时光不负有心人,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雷老就带领团队产出了丰厚的科研成果,但雷老说“项目在纸上没有用,我们要抓紧时间,把项目做在地上。”于是,“麦瓜稻”“麦苞豆稻”等10余个优化模式,从水田生态区和旱地生态区生发出来;“鱼藕共生”等水体优化模式从淤泥里破土而出。
雷老的研究,从试验田,走入了农民们的心田。他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雷老主持的四湖项目总计粮食增产4.8亿公斤,增加产值达到了6.7亿元。
退休不褪色:一生唱响强国之歌
退休之后,雷老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他说“退休不退岗位,有为才有位,余热更可贵”,于是利川南坪的晚霞里,又出现了他忙碌的身影;湖北豆业联盟的报告会上,又响起了他坚定的声音。他当下的研究重心——彩色林项目,不单与生态环境的美化休戚相关,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彩色树集观赏树、行道树、环保树等多样身份于一身,不正似雷老一般,是一位无所不能、始终坚守在农业科研前沿阵地的“不老青松”吗?
时光的风雨改变的只有雷老的容颜,却吹不散他坚定的信念,“中国梦与成才路: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才。”笔记本上精心挑选的选题,密密麻麻的字迹;报告厅上深入肺腑的语言,坚定站立的身影,就是他关爱下一代最好的印证,我问雷老“您这样辛苦,身体还吃得消吗?”雷老笑着摆摆手道,“我还有五年计划没有实现哩,未来我还要接着向学生,向人民,向社会做报告嘞。我嘛,愿作彩色常青树,甘当俯首孺子牛,大树底下不乘凉,老骥伏枥赏霞光!”
雷老用他的一生唱响了强国育才的歌,“人生漫漫,一步要有一步的结果,做事就要做好。”面对失败,他从不沮丧,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养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了所有人心中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常青树”。雷老的故事,是对所有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工作者的最好诠释。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如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就能在任何领域创造出不凡的成就。让我们以雷老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人物简介:
雷慰慈,湖北武汉人,1938年9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教授,长江大学农学院首席专家。曾任原湖北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院科协副主席、院区域经济与特种生物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养殖系副主任、兼任中国未来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全国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农业未来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湖北省科协二大、三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委员。
现任湖北省涝渍地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顾问、首席专家,中日技术合作项目、中芬技术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湖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首席专家,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常务理事。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95年10月入选农业部“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2002年当选为中国未来农业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主持国际合作、国家与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已鉴定成果16项,其中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所有鉴定成果中,有5项达全国先进水平,8项居国内领先地位,2项研究国内外无先例,2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1项居国际领先地位;2项成果3次进入“中国优秀成果大全”、“世界优秀专利与技术精选”,1项中日技术合作项目获日本政府授予的优秀工程。多年来,在国家一级杂志或国内外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20余篇,“湖区经济学”、“贫困经济学”等专著5本,在我国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生态农业研究上独有建树,在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管理决策研究上成绩突出,是我国湿地农业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长期在农业、经济、教育、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工作,为我国湿地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与突出贡献,在他主持的科技开发工作中,取得了多方面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曾受到各级政府的多次表彰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审核 郭启炜 编辑 官彬)